公司新聞 行業新聞
2014-07-30

多部委擬制造強國2025規劃綱要 聚焦高端裝備

   “高端裝備制造能力不足,低端制造產能過剩”,這是對我國目前裝備制造產業合理的描述。盡管高端裝備技術不斷突破,但相比發達國家,我國裝備制造業水平仍然落后。為了扭轉這一局面,在新一輪全球競爭中取得后發優勢,我國正在描繪制造強國藍圖,到2025年進入第二梯隊,2035年進入第一梯隊。

 

工信部裝備司副司長李東昨日在2014年中國(北京)國際能源峰會暨中國能源產業協作會議上介紹,工信部正會同發改委、科技部、財政部等部門制定《中國制造強國2025規劃綱要》(以下簡稱《規劃》),形成頂層設計、重點行業等結合的“1+10”規劃體系,重點發展重大技術裝備。另外《加快推進新時期重大技術裝備的指導意見》也在制定中,在新時期以新思路推進重大技術裝備發展。

 

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陸燕蓀介紹,工信部在做制造業的十二五規劃,原來目標節點是2020年,國務院副總理馬凱聽了匯報以后,認為裝備制造業技術突破需要更長時間,現在到2020年時間太短,可以適當延長。因此《規劃》突破了常規的五年期限制。

 

“總的目標是,到2025年中國基本實現工業化,制造業初步由大變強。2035年走到世界的前列,成為制造強國。現在從指標體系上看,中國仍然處于第三方陣,即2025年進入第二方陣,2035年進入第一方陣。”他說。

 

海關數據顯示,我國每年進口的成套高端設備產值3000億美元左右,與國內生產總額相比是1.37:1,其中90%的高檔數控機床、數控系統等依賴進口;此外主機空殼化發展趨勢明顯,關鍵零部件和配套系統大量依賴進口,1/4以上的核電相關泵閥,高端液壓件依賴進口。

 

因此制造強國目標提出就是解決上述問題。“重點行業正在論證中,各行各業都會涉及,包括機器人、自動化、智能制造、能源裝備等都會有。”李東對上證報記者表示。

 

具體而言,《規劃》將涉及整個制造業,分為兩類,第一類是跟國際先進水平不相上下,或者差距很小的,如高鐵、能源裝備。第二類涉及國家經濟安全和產業安全的,比如航空、航天、海工裝備等。此外還包括原材料,如鋼鐵、石油化工等。

 

在能源裝備方面,陸燕蓀透露,中國工程院配合工信部規劃所做的專項課題《制造強國戰略研究》已有初稿。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,我國能源裝備制造業的優勢企業和部分優勢領域率先突破,實現又大又強,目前正在協助企業制定總體規劃。優勢領域已經確定,即關鍵設備、發電和輸配電、電能轉換等。

 

向國外出口、輸出裝備和技術是制造強國的標志之一。我國現有的大火電超超臨界機組、核電和燃氣輪機、特高壓輸電技術等能源裝備水平在世界處于前列,近期海外市場開拓步伐大提速。以核電為例,國家核電技術公司設備部副主任簡靖文對上證報記者介紹,CAP1400重大專項供應商109家,其中90多家是國內供應商。“核電國產化最大的意義就是培育一批本地核供應商,成為全球核電設備鏈中的一環,為走出去打下基礎。”他說。
 

上一篇:上半年煤企虧損超70% 業內望加速資源稅改革
下一篇:煤化工又現投資潮產能或已過剩
返回頂部